目前我国的钢材产能依然过剩,企业效益两极分化,截至2015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11.6亿吨,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企业效益看,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总体盈利280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92%;企业财务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

银行抽贷、融资贵问题突出,2016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5%,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但与行业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个百分点,受银行系统严控产能过剩行业和钢贸企业信贷规模影响,银行提高了钢铁行业贷款利率,产业集中度降低。
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向高端产品蔓延,近年来钢铁行业效益不佳,企业兼并重组意愿下降,出口产品大幅增加,引发贸易摩擦冲突加剧,2016年,我国出口钢材占全球钢铁贸易量的52.2%,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含硼钢前11个月累计出口5976万吨,占当期的67.5%左右。
地条钢、无票销售现象扰乱钢材市场,市场公平竞争亟需解决,受行业不景气影响,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是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尝试,效果显著, 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推进钢铁行业两化融合。
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推动并制修订一批两化融合标准,积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会同质检、工商、发改等部门开展打击地条钢专项行动,依托我部已经建立的协调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高强钢筋、高性能电工钢、船舶和海工用钢的推广应用,促进标准制修订。
推动船用钢材加工配送,推动解决国产高端耐磨钢等钢材产品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政策障碍及市场瓶颈问题,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放平台转化,推动汽车板、造船板等个性化订单加工配送。
同时,建设规范企业信息综合数据库,为规范管理提供信息支撑,部分中小企业采取生产地条钢、无票销售等违法违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亏损企业19家,累计亏损116亿元,企业盈利水平两极分化严重,部分银行对企业采取了大额抽贷、压贷,已有钢铁企业因此出现停产甚至破产情况。
严重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不仅挤压了正规经营企业市场空间,也为落后产能提供了生存空间,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多个国家对我国钢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2016年国外对我钢铁企业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达到60起,且发起调查国家除原有的欧美发达国家,又增加了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范围逐步扩大。
2016年,粗钢产量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6.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大型钢铁企业精品板材项目多为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已出现过剩迹象,安全器检测低牌号取向电工钢、无取向电工钢及普通质量汽车板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加剧, 2016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费用共计958.5亿元,同比增长20.6%,是企业实现利润的5倍多。 |